English

土家文化的世纪传人

1999-10-25 来源:光明日报 ■夏欣 我有话说

到秀华山馆,是我们下山从张家界景区回到市区的翌日。朦朦细雨中,那座临街的土家传统民居风格的建筑,立刻把我们仍沉浸在山光云影中的情绪拉进了眼前的这道人文佳景:前后相接的楼宇青瓦白墙,围起玲珑清雅的一爿庭院。楼内展室层珠叠秀,送上一个个意外和惊喜:原来几个世纪前湘西土家便有如此精湛的装饰木雕工艺,取材奇异的浮雕、圆雕、镂空雕,布满层层叠进的滴水床、考究典雅的脸盆架、梳妆台、坛瓮盖;原来自古土家的婚俗中,各种送嫁迎嫁的花轿、喜酒担、银饰如此的华美曼妙;原来历史上土家女也缠足,那不足三寸的各式金莲除了绣缎的竟还有真皮的……

我们大喜过望。除了奇山秀水,张家界果然有能与之呼应的人文景观,细一打听又不禁拍案惊奇,这样一座展出数千件珍稀文物的土家文化博物馆竟是私家办的,主人是一对湘西土家族夫妇。

于是我们结识了陈楚华和他相濡以沫的发妻龚道秀。70年代参加工作、没读多少年书的陈楚华对艺术却颇有悟性,那时他凭不俗的木工技艺在一家戏剧团做美工,在根雕和盆景艺术方面的追求已不在一般。作为长在湘西这块古楚之地的土家族人,他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溶进血脉的深刻理解。收藏土家文物的想法缘于那年他在土家山寨见到的一幕:极其精美的传世木雕正在被当做木柴劈碎、焚烧……今生的理想就在那一刻形成了:不能让流散于民间的土家族传统艺术精品自行流失,他要用自己的收藏告诉世人,土家生息的地方不是什么蛮人之地,它确有属于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积淀。

收藏首先要面对的,是只投入不产出的家庭收支方式。那时陈楚华每月的工资三十出头,在服装厂工作的妻子龚道秀每月也就能拿回二十八块半,他们又相继有了两个儿子,在这样的拮据的条件下搞家庭收藏,意味着无数勒紧裤腰的日子和无期的动荡生活,意味着割心的左右为难甚至激烈争吵。大人可以不吃饭,肩头的娃儿不行。可最终妻子还是彻底理解了他,依了他,成为他生命意义上的最相知最可靠的伴侣。娇小的女人在工厂做两份工,还养了一群家禽,支援他。后来索性和他一起,钻竹林,睡山洞,穿山越岭,遍访湘西最偏僻的土家寨子,把能够出手的所有东西,包括他的作品、她的嫁妆都换了个精光。无论日子多么艰难,这个家庭永不更改的家规是“只进不出”——决不卖一件藏品。他们的两个儿子早早就跟着风餐露宿,却也早早懂得护卫那些尘封着历史的藏品。

凭着那个简约的信念,他们从鸡窝上识出了明代五彩石雕,从文物贩子手中抢下稀世珍宝。为了把一件件精品完好地带回来,陈楚华肩托背扛,一个人走了3天山路;运两扇豪门那次天下着雪,从傍晚到凌晨,夫妇俩在手扶拖拉机上颠簸了一夜,内衣都结上了冰碴。他们是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下来的。

在这个世纪接近末年,他们的藏品8000余件的时候,1998年5月,历史上第一个土家文化博物馆以家庭博物馆的形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馆预展,精选的3000余件展品,缩写着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人文风景和生命奇迹,立刻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旅游参观者。这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夫妇来馆参观,对这里原汁原味的数千件展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分高兴和感慨。

说到兴奋处两夫妇透露,眼下他们正在全力筹建一处真正与湘西的天然景胜相呼应的文化景苑——“巴楚遗郡”,把湘西大山深处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极具观赏性的土家民房整体迁移过来,集中保护并展出;同时仿修一批名人故居,扬湘西的人杰。目前100亩土地在当地政府鼎力支持下已经规划完毕,正在选择投资商……

我们正赞叹嘘唏,有人把一个斯斯文文戴眼镜的小伙子介绍过来,原来他是陈楚华夫妇的大儿子陈俊,不久前刚刚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应聘在张家界电视台。他说选择回张家界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和参与他父母的这项事业。他是在父母历尽艰辛的奋斗过程中长大的,对父母的选择比旁人多了一层天然的理解。所以从选择读中文系这天起,他还怀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将来一定要写写他那今生不易的爸爸妈妈。

在世纪之交,我们看到了张家界最动人的一道风景,那就是:民族文化,传承有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